禽流感可怕不可怕?

1997年在香港首次發現H5N1禽流感會致命地傳染給人,轟動一時,禽流感從此進入了大眾語彙。之後禽流感漸漸地淡出了公眾視野。實際上在2003年H5N1禽流感再次出現後,它就沒有再消失過,世界上每年都有人感染了H5N1,每年也都有人因此死亡。直到今年,中國還有2人感染H5N1,2人都死亡,但有多少人還在關心它呢?現在大家關心的新出現的H7N9禽流感。人們對病毒也是喜新厭舊的。

 H5N1和H7N9都屬於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其中最常見的、能引起嚴重後果因而也是人們最關心的是甲型。在流感病毒的表面存在兩種蛋白質。其中一種能讓血液中的紅細胞凝聚在一起,所以叫做血凝素(簡稱HA或H);另一種蛋白質能把神經氨酸(一種醣類分子)分解掉,所以叫神經氨酸酶(簡稱NA或N)。這兩種蛋白質因為暴露在流感病毒的外面,流感病毒進入人體後,它們就成了人體免疫系統的靶子。如果這兩種蛋白質出現了變異,免疫系統識別不了它們,流感病毒就能躲過去。因此病毒學家就根據這兩種蛋白質的變異情況來給流感病毒做進一步的分類,編上不同的號碼。H5N1和H7N9的數字就分別表示其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類型。

 血凝素雖然最初是被發現能讓紅細胞凝聚而命名的,但是這並不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和細胞表面上一種叫唾液酸的糖分子結合。唾液酸的本來作用是吸附水分,讓細胞表面保持濕潤。但是血凝素能和唾液酸結合發生反應,讓細胞誤以為流感病毒是營養素之類的有用物質,把它“吃”到細胞裡面去,這樣病毒就混進去感染了細胞了。鳥類的唾液酸主要分佈在腸道,而人體的唾液酸主要分佈在呼吸道,而且鳥的唾液酸和人的唾液酸的結構不太一樣,禽流感只能和鳥唾液酸結合,人流感只能和人唾液酸結合。因此以前人們認為,禽流感是感染不了人的。

 但是1997年在香港發生的事件改變了這個看法。這是怎麼回事呢?後來的研究發現,人體內其實也有鳥唾液酸,不過它的分佈區域和人唾液酸不一樣。人唾液酸集中分佈在上呼吸道,而鳥唾液酸集中分佈在下呼吸道,包括肺。人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出現的是上呼吸道的症狀,有時會並發肺炎,那也是細菌引起的,與流感病毒無關。但是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由於感染部位就在肺部,直接就引起了肺炎。

 禽流感病毒對人體來說是全新的病原體,人體免疫系統識別不了它,不能產生相應的抗體來消滅它。但是人體免疫系統還有別的方法消滅入侵的病原體,其中一個方法是用免疫細胞吞噬病毒。免疫細胞遇到病原體時,會釋放一些細胞因子,向別的免疫細胞發出信號,吸引它們來一起消滅敵人。新來的免疫細胞也釋放細胞因子,吸引更多的免疫細胞過來,如此持續下去。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正反饋的過程會得到控制。但是在遇到禽流感這種陌生而破壞性強的病原體時,免疫系統如臨大敵,完全失控,聚集到肺部的免疫細胞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體液也越來越多,最終把呼吸道也堵塞了,導致呼吸困難,乃至死亡。所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死亡率非常高,例如被H5N1感染的死亡率高達60%(實際可能比這低,因為那些病情輕的患者因為不知道得了禽流感而沒有被統計進去)。

  

不過,因為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是在下呼吸道,要被感染就不容易了,要吸入大量的病毒,病毒才會到達那裡找到突破口。H5N1流行了十幾年,全世界總共也就發現了600多個病例。而人流感的感染部位是在上呼吸道,病毒只要進入鼻腔,就能感染,全世界每年有5~15%的人被感染。也因為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是在下呼吸道,病毒很難再跑出來,要繼續傳染給別人也就不容易,不像人流感,打個噴嚏或咳嗽一聲,病毒就隨著飛沫傳播開去了。

 

 所以目前發現的禽流感患者,基本上都是由於與禽類有過密切接觸而被傳染上的,只有兩、三例是因為與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而傳染上的。感染禽流感的後果雖然很可怕,但是被感染上的概率卻是極低,只要不與禽類接觸,就沒什麼可擔心的。

  

醫學界之所以對禽流感高度警惕,是因為擔心禽流感在傳染給人或其他哺乳動物(特別是豬、貓)的過程中,會發生變異,變得可以和人唾液酸結合,那樣的話就會出現一種既能在人群中迅速傳播,又是很致命的新型流感病毒。這種情形在上個世紀​​曾經發生過三次,在2009年也發生過一次。要發生這樣的變化並不難。去年荷蘭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只要讓H5N1的病毒基因組的5個地方發生突變,就能讓該病毒變成很容易就在雪貂之間傳播(其中4個是他們根據以前的流感病毒有意引入的,另一個則是通過人為讓病毒在雪貂傳播,傳播了10次自然發生的)。現在發現H7N9已有了其中的3個突變,還差2個。

作者:方舟子

回上一頁
網頁設計

泰鶴生醫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嘉義縣大林鎮民權路46號1樓     電話:886-5-2649988     傳真:05-2649966     E-mail:service@thh.com.tw